一、气体管束装置的核心工作原理
间壁式热交换机制
通过管壁实现两种气体间的间接传热,高温气体(管程)与低温气体(壳程)在完全隔离状态下完成热量交换,避免介质混合。
热量传递路径:高温气体→管壁→低温气体,依赖金属管材(如不锈钢、铜)的高导热性及流体湍流强化传热。
流体动力学设计
壳程折流板迫使气体呈S形流动,增加湍流强度,传热系数提升40%以上。
螺旋缠绕管束(如U型管、缠绕管)通过三维流道设计,使流体产生二次环流,传热效率较直管提升25%-35%。
二、关键结构组件
管束系统
多根换热管(直径10-50mm)平行排列,材料需耐高温(如Incoloy 825合金)或抗腐蚀(如钛合金)。
缠绕管式设计通过螺旋角(3°-20°)优化流场,单台设备传热面积可达5000m²。
辅助结构
管板:固定管束并密封,承受压差(≤10MPa)。
折流板/导流板:控制壳程流速(8-12m/s),减少积灰并延长清洗周期至6个月。
三、典型应用与性能参数
工业场景
化工:乙烯裂解气冷却(850℃→350℃),年增产乙烯1.2万吨。
能源:LNG接收站中设备高度降低60%,传热系数达8000-13600W/(m²·℃)。
技术指标
传热效率:蒸汽冷凝工况下可达98%,显热回收率超90%。
压降控制:壳程压力损失降低30%,系统能效提升15%。
注:气体管束装置通过结构创新(如螺旋缠绕、多管板设计)实现高 效、紧凑的热交换,其智能化升级(如数字孪生监测)正成为行业趋势。